前公司项目管理经验分享


💕 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

:::info
文档第一负责人:陈龙

:::

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


我爱人类,但我对自己实在大惑不解,我越是爱整个人类,就越是不爱具体的人,即一个一个的人。

因为和梦想中的爱比较起来,切实的爱是一件严酷和令人生畏的事情。梦想中的爱图的是急功近利、立竿见影,渴望做出人人注目的壮举。怀着这样的梦想确实连命也舍得,只要这过程不持续很久,而是像在舞台上那样快快结束,只要人人都瞧着他表示赞许。切实的爱则需要工作和毅力,对于某些人来说兴许还是一门学问。

—— 陀思妥耶夫斯基

大部分知道陀氏的人,都知道上面第一句话。不知道陀氏的人,也因为罗翔知道这句话。这句话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有的人沉迷于宏大的叙事宣传,却选择忽视自己身边具体人的个体生命体验。有的人特别爱国,就是不爱自己身边具体的人。有人宁愿相信看不见的西方邪恶势力并咬牙切齿,也不愿意承打在自己身上的铁拳来自于谁。

爱抽象的人没有力量

很多面向市场的公司,都会强调“用户第一”或”客户第一”。例如,

:::tip
阿里的企业价值观: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因为信任,所以简单;

:::

这种价值观显而易见是正确的,不管员工还是股东都承认是对的。但却在很多公司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无法贯彻执行下去。就感觉读了一本成功学的书,感觉里面都是一大堆正确废话浓缩的鸡汤。谁都明白,可就是做不到。而不断灌输让所有员工直接去爱抽象的用户的公司,都存在”急功近利、立竿见影“的心态。

我通过很多年的观察,包括对我们公司近三年的观察和思考,觉得无法落实这个价值观的原因在于客户(用户)这个概念太抽象了。不管是阿里、富士康、华思,真正和客户直接接触的人毕竟只是一部分,而且是少数。对于绝大部分不和客户直接接触的员工来说,要他爱一个从来没见过面,都不知道对方性别和年龄人,确实有点困难,实在爱不起来。

所以,爱抽象的人是没有力量的。就像下图:

虚线左侧,是不和被爱的对象实际接触的人,只能抽象的去爱,爱的没有力量。爱抽象的人,就会抽象的去爱,而不会有具体行动。异地恋迟早要分手。

为什么要爱具体的人

我的下一个环节就是我的客户。我交给下一个环节的成果,就是我交给客户的成果。

我也是上一个环节的客户,我要用客户挑剔的态度虐他千百遍,让他的输出长长心。

把爱转换成具体的目标。这要做到思想转变:

  • 每一个人都要爱工作流程下一个环节的人。==自己工作流程的下一个岗位,就是自己的直接”用户“。==你不爱他,就是不违背”用户第一”这条价值观。打着”用户怎么怎么样…”的旗号,压榨你的下一个环节,是可耻的行为。
  • ==每一个人都要用”最终用户的”态度去严格要求自己的上一个环节的具体那个人输出的内容。==他的输出,是你的输入,也是你高质量完成自己输出的前提。

爱的体现是什么

我们是知识密集型企业,爱的结晶是创造性智慧,智慧的基础是知识,知识的载体是文档。上面每一个”真爱”和”高要求”箭头都要以文档为依托。

举例

项目经理(或任何确定需求的岗位),应该更爱工作流程下一个环节的人(例如设计)。如果你不爱他,就是不爱用户。你不把提高需求文档质量当成第一要务,就是否定”用户第一”。

需求文档变成原始需求素材(截屏、用户聊天记录)收集之后的zip,一股脑给设计,就是不爱你的客户。

技术人员发现运维文档和线上情况不符,部署一个应用10分钟,但是找人了解线上环境却用了半小时,就是不爱你的客户。

参考

为什么沉迷于宏大叙事中的年轻人,往往最后一事无成?

文档中图形,原始格式是这个链接:

https://excalidraw.com/#room=client,8888888888888888888888


文章作者: Gustavo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Gustavo !
评论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