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宏观04:货币系统


引言

什么是货币?一国的银行体系在决定该经济中的货币量上的作用是什么?一国的中央银行如何影响银行体系和货币供给?

人类有史以来有三项伟大的发明:火、轮子和中央银行。——威尔·罗杰斯

货币

货币是可以很容易地用于交易的资产存量。大体上说,公众手中的货币构成一个经济的货币存量。

货币的三种职能

价值储藏手段,货币提供了一种把购买力从现在转移到未来的方式。

计量单位,货币提供了人们用于标记价格和记录债务的度量单位。

交换媒介,货币是人们用于购买产品与服务的东西。

货币的类型

法定货币,没有内在价值的货币,因为它是由政府的规定或法令确定的货币

商品货币,最普遍的例子就是黄金。当人民把黄金作为货币时,该经济被认为是在实行金本位制。

虚拟货币,例如比特币,比特币的长期成功,取决于它是否能够实现货币的职能。

如何控制货币量

一个经济中可用的货币量称为货币供给,大多数经济中,政府控制货币供给:法律约束赋予了政府发行货币的垄断权。货币量也是政府的一种政策工具,政府对货币供给的控制被称为货币政策

在大多数国家,货币政策委托给一个称为中央银行的部分独立的机构。美国的中央银行是联邦储备系统——美联储。

美联储控制货币供给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公开的市场操作——买卖政府债券。当美联储想增加货币供给时,它用美元从公众那里购买政府债券。由于美元从美联储流入公众手中,这种购买增加了流通中的货币量。相反,当美联储想减少货币供给时,它从自己的资产组合中出售一些政府债券。这种债券的公开市场出售就从公众手中拿走了部分美元,因此,减少了流通中的货币量。

如何衡量货币量

货币是用于交易的存量,这第一种,便是货币量中的最显而易见的资产是通货,即未清偿的纸币与硬币之和。

第二种,就是用于交易的资产是活期存款,因此在衡量货币时,要在通货上加入活期存款。

美联储计算美国经济货币存量的三个指标,以及每个衡量指标包括的资产清单。从最小到最大,这些衡量指标分别用C、M1、M2来表示。

注意:货币存量的度量并没有把信用卡考虑在内,这是因为引用卡并不真的是一种支付方法,而是一种延期支付的方法。到你需要用信用卡支付的时,发卡银行支付应付款给收款方。此后你还款给银行,到你需要支付信用卡账单时,支付的费用本身就是经济中货币存量的一部分,因此信用卡不是货币供给的一部分,但它们可以影响货币需求。而借记卡背后的账户余额是包括在货币量的测度中。

银行体系如何影响货币的供给量

银行的准备金

货币供给不仅由美联储的政策决定,而且由家庭(它们持有货币)和银行(货币被存放在银行中)的行为决定。

银行收到但没有贷放出去的存款称为准备金,一些准备金存放在全国各地银行的金库中,但大部分存放在该国中央银行,如美联储。在我们假想的经济中,所有存款都作为准备金持有:银行只是接受存款,把货币作为准备金,直到储户提款或依据余额签发支票为止。这种系统称为百分之百准备金银行制度

例如假定家庭把1000美元存入第一银行,第一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如下:

在第一银行创立之后,货币供给是1000美元活期存款。在银行中存人1美元就减少了1美元通货而增加了1美元存款,因此,货币供给保持不变。如果银行把百分之百的存款作为准备金,那么,银行体系就不影响货币供给

部分准备金银行制度

银行开始部分存款放贷,银行得到的好处是它们可以对对款收取利息。但银行必须在手头里持有一定的准备金,以便储户要提款的任何时候都有准备可以用。但只要新存款的数量接近提款数量,银行就不必把所有存款都作为准备金。因此在放贷的激励下,便有了部分准备金银行制度。例如第一银行放贷之后的资产负债表:

这个资产负债表假设,存款准备金率——存款中用作准备金的比率——是 20%。第一银行把1000美元存款中的 200美元作为准备金并贷出其余的 800 美元。注意当第一银行放出这笔贷款时,它就增加了800美元的货币供给。在发放贷款之前,货币供给是1000美元,等于第一银行中的存款。在发放贷款之后,货币供给是1800美元:储户仍然有1000美元活期存款,但现在借款人持有800美元通货。因此,在一个部分准备金银行体系中,银行创造了货币。
货币的创造不会停止在第一银行。如果借款人把 800美元存在另一家银行中(或者如果借款人把 800美元支付给某人,这个人又把这笔钱存人银行),货币创造的过程就会继续下去。下面是第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第二银行得到 800 美元存款,把20%或160美元留作准备金,然后贷出640美元。这样,第二银行创造了640美元的货币。如果这640美元最后存人第三银行,第三银行把 20%或 128 美元作为准备金,贷出512美元,结果产生了第三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这个过程会一直继续下去。伴随着每一次存款和随后的贷款,更多的货币被创造出来了。虽然这个货币创造过程可以永远继续下去,但是,它并不能创造无限数量的货币。令rr代表存款准备金率,初始的1000美元创造的货币量是:

金融市场的重要功能是把经济中的资源,从那些希望把自己部分收入储蓄起来供未来使用的家庭,转移到希望借款来购买用于未来生产的投资品的家庭和企业手中。从储蓄者向借款者转移资金的过程被称为金融中介化。许多机构的作用就是作为金融中介:最著名的例子是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银行体系。然而,在这些金融机构中,只有银行在法律上有权创造作为货币供给一部分的资产(例如支票账户)。因此,银行是唯一直接影响货币供给的金融机构。

注意,尽管部分准备金银行制度体系创造了货币,但它并没有创造财富。当一家银行贷出一部分准备金时,它给了借款人进行交易的能力,从而增加了货币供给。但是,借款人承担了对银行的债务义务,因此,贷款并没有使他们变得更富有。换言之,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过程增加了经济的流动性,但并没有增加经济的财富

银行资本、杠杆和资本要求

开办银行有资本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银行的所有者必须有一些金融资源才能开业。这些资源被称为银行资本,或者等价地,称为该银行的所有者权益

银行从三个渠道获得资源:所有者提供资本、从客户手里吸收存款和通过发行债务向投资者募集资金。银行以三种方式来利用这些资源:一些作为准备金持有;一些被用于发放银行贷款;一些被用来购买金融证券。比如政府债券或公司债券考虑到每种资产的风险和回报以及限制银行选择的各种监管,银行把资源分配到这些资产类别中。资产负债表左侧的准备金、贷款和证券必须在总和上与资产负债表右侧的存款、债务和资本相等。两者相等是源于如下事实:根据定义,所有者权益的数值等于银行资产(准备金、贷款和证券)的数值减去其负债(存款和债务)的数值。

银行体系的基础是一种称为杠杆的现象。杠杆是指出于投资的目的,使用借来的钱补充现有的资金杠杆率是银行的总资产(资产负债表的左侧之和)与银行资本(资产负债表右侧代表所有者权益的项目)之比。在这个例子中,杠杆率是1000美元/50美元,即20。这意味着对于银行所有者所投入的每1美元资本,银行拥有 20美元的资产。在这20美元资产中,有19美元是通过借来的钱融资的–要么通过接受存款,要么通过发行债务。

如果银行的资产价值仅仅下降5%,那么,1000美元的资产现在仅值 950美元。因为银行欠储户和债务持有者(且他们在法律上有被首先偿付的权利),因此所有者权益的价值降到零。也就是说,当杠杆率是20时银行资产价值5%的下降将会导致银行资本百分之百的下降。如果资产的价值下降超过 5%,那么,资产就会下降到少于债务,从而使银行资本成为负数。这时我们说银行资不抵债。在没有存款保险时,对于银行资本可能耗尽从而储户可能得不到全额偿付的恐惧是产生银行挤兑的原因

银行监管机构要求银行必须持有足够的资本。资本要求的目标是保证银行能够偿付它们的储户和其他债权人要求的资本数量取决于银行所持有的资产种类。如果银行持有政府债券之类的安全资产,监管机构对于其资本的要求就少于银行持有给信用水平可疑者的贷款之类的风险资产的情形。

在 2008-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以及之后,这些问题变成了公众争论的突出问题。在这次金融危机期间,住房价格的下跌导致许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抵押贷款担保证券上遭受了损失。由于杠杆,银行资本的损失比例比银行资产的损失比例要大得多,有些机构变得资不抵债了。这些事件的影响并不限于金融体系,而是遍及整个经济。在这次危机之后,为了减少未来危机的可能性,立法和监管上的变化对许多银行施加了更高和日益复杂的资本要求。

中央银行如何影响货币的供给量

基础货币:B是公众以通货形式持有的美元C,和银行以准备金形式持有的美元R的总量,它由美联储直接控制。

存款准备金率:rr是银行持有的准备金占有存款的比例

通货存款比:cr是人们持有的通货量C对其活期存款数量D的比例。它反映了家庭对其希望持有的货币形式的偏好。

货币乘数

方程:M = C+D

货币供给是通货与活期的存款之和

方程:B = C +R

基础货币是通货与银行准备金之和

我们可以看到,货币供给与基础货币是成比例的,

我们一般用m表示,称为货币乘数。可以写出M = m * B

由于基础货币对货币供给有乘数效应,所以基础货币有时被称为高能货币

例如假定基础货币B是8000亿美元,存款准备金率rr是0.1,通货存款比是0.8,货币乘数则是

货币供给是:M=2.0 * 8000亿美元 = 16000亿美元,因此每1美元的基础货币都能产生2美元货币。

由此我们看出三个基础变量(基础货币、存款准备金、通货存款比)的变动如何引起货币供给的变动

  1. 货币供给与基础货币是成比例的。因此,基础货币的增加引起货币供给按同样的百分比增加。
  2. 存款准备金率越低,银行发放的贷款就越多,银行从每1美元准备金中创造出来的货币也就越多。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下降提高了货币乘数,增加了货币供给。
  3. 通货存款比越低,公众作为通货持有的基础美元就越少,银行作为准备金持有的基础美元也就越多,银行能够创造的货币也就越多。因此,通货存款比的下降提高了货币乘数,增加了货币供给。

货币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操作

即美联储对政府债券的买卖。当美联储从公众手中购买债券时,它为债券支付的美元就增加了基础货币,从而增加了货币供给。当美联储向公众出售债券时,它收到的美元就减少了基础货币,从而减少了货币供给。

准备金借款

当银行认为自己手里面没有充裕的准备金时,他就会从美联储借款。

贴现率是美联储在这些贷款上收取的利率,贴现率越低,所借的准金越便宜,银行在美联储贴现窗口所借的资金就越近。因此贴现率的下降增加了基础货币和货币的供给。

法定准备金率

这是美联储施加给银行的最低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准备金率的上升往往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从而降低货币乘数和货币供给。可是银行可能会高于最低要求的准备金(超额准备金)。

法定准备金率的变动在历史上是美联储政策工具使用频率最低的,2020年3月,美联储完全取消了法定准备金率要求。

准备金利息

在2008年10月起,美联储开始支付准备金利息,当一家银行以在美联储存款的形式持有准备金时,美联储就开始为这些存款支付利息。这一变化给美联储提供了有一种影响经济的工具。准备金利率越高,银行将选择持有的准备金就越多,因此,准备金利率的上升将倾向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降低货币乘数和货币供给

货币控制的问题

银行在如何经营上的斟酌和家庭关于个人财务的决策能够导致货币供给以美联储预期不到的方式变动。例如,如果银行选择持有更多的超额准备金,那么存款准备金率就会增加,货币供给就会下降。类似的,如果家庭决定将更多货币以通货的形式持有,那么通货存款比就会增加,货币供给就会下降。

1929年8月-1933年3月间,货币供给下降了28%。的,一些经济学家相信,货币供给的这一大幅度下降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的主要原因在大萧条期间,失业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价格猛跌,经济普遍十分艰难。为什么货币供给会如此大幅下降?
图表显示了1929年和1933年决定货币供给的三个变量–基础货币、存款准备金率和通货存款比。你可以看到,货币供给的下降并不能归因于基础货币的下降:实际上,在这一时期,基础货币上升了18%。相反,货币供给下降是由于货币乘数下降了38%。货币乘数的下降是因为通货存款比和存款准备全率都大幅度上升了。

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降低;银行倒闭提高了通货存款比。这个时候人们开始把通货看作一种比活期存款更合意的货币形式,当他们提取自己的存款时,他们就消耗了银行的准备金;如果银行通过减少未清偿的贷款余额来对准备金减少做出反应时,货币创造过程就反转了。

银行倒闭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在看到许多银行遭到挤兑之后,银行家对持有少量准备金的经营状况感到担忧。因此他们会把准备金的持有量提高到远高于法定的最低水平。正如家庭通过持有更多的通货(相对于存款而言,即更大的通货存款比)来应对银行危机一样,银行家的反应是持有更多的准备金(相对于贷款而言,即更高的存款准备金率)。这些变动共同导致了货币乘数的大幅度下降。

尽管货币供给下降的原因容易解释,但要决定是否应该归罪于美联储却更为困难。有人可能认为,基础货币并没有减少,因此不应该归罪于美联储。美联储这个时期的政策的批评家提出了两个反驳这一观点的论据。第一,批评家认为,当银行在挤兑期间需要现金的时候,美联储本来应该通过作为最后贷款者在防止银行倒闭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这么做本来会有助于维持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和防止货币乘数的大幅度下降。第二,他们指出,美联储本来可以通过更多地增加基础货币来对货币乘数的下降做出反应。这些行为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能阻止货币供给如此大幅度下降,这又可能会降低大萧条的严重程度。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许多政策已经被制定出来并付诸实施,它们使得现在不大可能出现货币供给如此大幅度的突然下降。最重要的是,联邦存款保险制度在银行倒闭时保护了储户。设计这一政策的目的是维持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从而防止通货存款比的大幅度波动。存款保险是有成本的: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为了紧急救援许多无偿还能力的储蓄与贷款机构,联邦政府花费甚多。但存款保险有助于稳定银行体系和货币供给。这也是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在2008-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把每个储户的存款保险金额从100 000 美元提高到250000美元的原因。

货币数量恒等式方程

MV=PT(货币*货币流通速度 = 价格 * 交易)

T代表某一时期用产品或服务交换货币的次数,P是一次典型交易的价格(交换美元的数量),M是货币量,V是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在一个给定时期一张钞票转手次数)

举个例子:在某一年中以每块2美元的价格出售了50块面包。那么,T等于每年50块面包,P等于每块面包2美元。交换的货币总量为PT=2*50=100美元/年,进一步假设经济中的货币量是20美元,我们可以计算出货币的流通速度是

V=PT/M = 100/20 = 5次/年

也就是说,若用20美元货币每年做100美元的交易,需要每一美元必须每年转手5次才能达到。

如果Y代表产出量,P代表一单位产出的价格,那么产出美元价值就是PY。Y是实际的GDP,P是GDP平减指数,PY是名义GDP,数量方程变为:

由于Y也是总收入,这个形式下的数量方程中V被称为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

货币需求函数和数量方程

M/P,称为实际货币余额,实际货币余额衡量货币存量的购买力。例如,考虑一个只生产面包的经济。如果货币量是 20美元,而一块面包的价格是2美元,那么,实际货币余额是10块面包。也就是说,按现期价格,经济中的货币存量能购买 10块面包。

货币需求函数是一个表明人们希望持有的实际货币余额数量的决定因素的方程。以下是一个简单的货币需求函数:

式中,k为常数,它告诉我们对于每一美元的收人,人们想要持有的货币是多少。这个方程说明,实际货币余额需求量与实际收人成比例。

这个货币需求函数提供了看待数量方程的另一种方式。为了理解这一点,给货币需求函数加上一个条件:实际货币余额需(M/P)^d必须等于供给M/P,因此会有

M/P=kY ==> M(1/k)=PY==> MV =PY

式中,V=1/k。这几步简单的数学过程显示了货币需求与货币流通速度之间的联系。当人们想对每一美元的收入持有大量货币时(即k大时),货币转手就不频繁(V小)。相反,当人们只想持有少量货币时(小),货币转手就频繁(V大)。换言之,货币需求参数k和货币流通速度V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文章作者: Gustavo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Gustavo !
评论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