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线是追踪投资工具趋势和波动性的最著名、最受欢迎的指标之一。为什么它如此受投资者青睐?
布林带指标是基于带状线或包络线的指标之一,这些带状线或包络线标记了某一工具最高价和最低价的相对比例。技术分析中存在几种类似的方法,其中带状线标记价格的上下波动范围,其基础可以是最高价和最低价(唐奇安带)、周期(赫斯特带),或移动平均线或价格的上下百分比(百分比带)。
布林线指标或许并非此类指标中最早出现的,但它无疑是利用布林线来识别投资工具超卖或超买水平的最知名指标之一。该指标由技术交易员约翰·布林格于20世纪80年代开发。
趋势和波动性
它并非传统的趋势指标,而是一个使用标准差来衡量投资工具波动性的指标,用于确定波段及其距离。正如布林带本身所言,波动性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动态变量,而正是该指标与波动性的关联使其有别于其他纯粹的趋势指标。
计算这两个波段的公式是:
上轨 = MA(TP,n) + m * δ[TP,n]
下轨 = MA(TP,n) – m * δ[TP,n]
*MA-*移动平均线
TP(典型价格)-(最高价+最低价+收盘价)/ 3
n - 期间天数(通常为 20)
m - 标准差的数量(通常为 2)
δ[TP, n] - TP过去n 个周期的标准差
图表上,布林带显示为三条线。中间是周期为 20 的经典移动平均线,然后是两条布林带,它们的距离并不相同(与大多数其他类似指标不同),而是由与中间线相距两个标准差决定。
当波段间距较大时,意味着市场波动性较高,趋势强劲,可能出现回调;相反,当波段间距较小时,波动性较低,可能形成新的趋势。各个值(例如周期数或标准差倍数)可能会有所不同;不同的工具可能适用不同的值。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当使用周期较长的移动平均线时,标准差倍数也需要增加。对于周期为 50 的移动平均线,标准差倍数至少为 2.1;对于周期较短的移动平均线,标准差倍数则小于 2。
需要注意什么
许多交易者错误地将工具到达价格区间的上限或下限视为卖出或买入信号。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专门介绍该指标的网站上,您可以找到 22 条规则。这些规则根据布林线理论,是根据交易者多年的经验和疑问编写的,应该可以作为该指标初学者的起点。其中最重要的规则是提醒:触及或穿越上限或下限本身绝对不是卖出信号,触及或穿越下限也不是开立多头仓位的信号。在强劲趋势中,价格通常会连续多次穿越上限或下限,收盘价高于上限或低于下限应被视为延续信号。
由于低波动期与高波动期交替出现,监测该指标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波段间距收窄(称为挤压)时。这正是波动率下降的时期,随后可能会出现更明显的趋势走势,朝某个方向发展。此时,突破其中一条波段可能预示着新趋势的开始。
布林线作为价格行为本身的补充,效果最佳,它可以帮助交易者做出更准确的入场决策(例如,布林线本身会列出双顶或双底形态),也可以作为其他指标的补充。布林线与其他指标结合的关键在于,这两个工具彼此不相关,并且基于不同类型的数据。根据布林线的原理,这些数据可以是MACD、平衡交易量或RSI。
布林线指标对于不同时间框架和不同投资工具的交易者来说,可能是一个不错的工具。然而,与其他类似指标一样,它并非一个可以独立运作、让任何交易者都能创造奇迹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