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学基础,迅速过一遍吧…Latex语法调markdown语法折腾了一下午,麻了,凑合着看吧。什么?看不懂!?一头创死算了!!!
绝对值
集合
一般来说⊆表示包含(两个集合可能相等),⊂表示真包含(两个集合不能相等)
基本概念
元素聚合起来便是集合
常用的实数集
- N:全体自然数构成的集合
: N{0},正整数集(N去掉0就是 ) - Z:全体整数构成的集合
- Q:全体有理数构成的集合
- R:全体实数集合
- I:全体虚数集合
- C:全体实数和虚数组成的复数的集合称为复数集
有理数和实数具有稠密性
即:
集合的表示法
1、例举法
2、描述法
研究集合A与集合B的关系
若集合A包含于集合B,表示为
注:
集合相等
空集
注:
集合运算
并∪:A∪B={x∈A或X∈B}
- A∪B=B∪A
- A∪A=A
- A并∅=A
- A
(A∪B),B (A∪B) - A
B A∪B=B
交∩:
- A∩B=B∩A
- A∩A=A
- A∩
= - A∩B
A,A∩B B - A
若一个集合含有所研究问题中涉及的全部元素,就称这个集合为“全空间”,记作
补集:
- A∩(B∪C) = (A∩B)∪(A∩C)
- A∪(B∩C)=(A∪B)∩(A∪C)
区间
(a,b)={x|a<x<b}
特殊的:
区间是集合,而不是不等式。
命题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p,q是命题
例:
释义:
充分条件
必要条件
总结:如果某个事项可作为另一个事项满足的条件,但非必须,可以有替代则称该条件为充要条件。如果某个事项必须由它满足,则称该事项为必要条件。
常用的充要条件:
全称量代词:
设p(x)是与x相关的命题
全程命题:
存在命题:
如何对命题进行否定
例:原命题:
对命题进行否定时,
否定规则总结:
符号 ¬ 表示 逻辑否定,即“非”或者“不是”
- 量词的否定:
- 关系符号的否定:
- ¬(a=b)≡a≠b
- ¬(a>b)≡a≤b
- ¬(a<b)≡a≥b
逆否命题
若p,则q的逆命题为若q,则p
逆否命题的真假与原命题一致,即若
要证明
举例:
假设原命题为:
- 原命题:如果下雨,则地面湿。
- p: 下雨
- q: 地面湿
原命题的符号表示为:p⇒q
逆命题是:¬q⇒¬p
即“如果地面不湿,则没有下雨”。
示例解释:
- 原命题:如果下雨(p),则地面湿(q)。
- 逆否命题:如果地面不湿(¬q),则没有下雨(¬p)。
逆否命题的符号:
- 如果原命题为 p⇒q,那么其逆否命题为:
¬q⇒¬p
它的符号表示就是“¬”和“⇒”组合起来。
基本算术公式
平方差公式
平方差公式
十字交叉公式
幂的运算规则
练习
化简:
指数的运算规则

为什么对数恒等式变形成立?
和平方与开方互为反运算是一个道理
练习
例 对 做 对 数 恒 等 变 形 。
算数几何平均不等式
恒等式
不等式
如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例 : , 比 较 与 两 者 的 大 小
方法1:作差法
方法2:作商法
方法3:平方后作差
最值
情景1:已知x>0,y>0,xy=a,求x+y的最小值
情景2:已知x>0,y>0,x+y=b,求xy的最大值
例:
, 求 的 最 小 值
思路:先构造出a>0,b>0
一元二次方程
韦达定理
初等基本函数
基本概念
映射:没什么好说的
定义域D:一般来讲它是一个区间
值域I:f(x)求值的范围
一般来说D和f去定了,I也就随之确定了,一个函数最核心的要素就是D和f
单值函数与多值函数
只有1对1,或多对一的函数,我们成为单值函数。一对多我们称为多值函数。

求函数值域的思路
对于连续函数f(x),只需要求出f(x)的最小值m和最大值M,值域I=[m,M]
特殊情况
取不到最大值:
单调性
相同单调增加,相反单调减少(同增异减)
奇偶性
奇函数的定义:
奇函数的图像是关于原点对称的
偶函数的定义:
偶函数图像是关于x方向对称的
幂函数:如
对数函数:是幂函数的反函数,例如
复反函数:
例如:
结论:单调函数一定有反函数,且单调的原函数与其反函数单调性相同
周期函数:略
例题
例 题 : 设 , 则 等 于 ?
例 题 : 设 函 数 的 定 义 域 为 且 满 足 , 则 等 于 ?
例 题 : 给 定 , 求
例 题 : , 求
反函数
例 题 : 求 函 数 的 反 函 数 的 表 达 式 及 其 定 义 域
注意:


复合函数
设函数y=f(u)的定义域为
例 题 : 设 , , 且 , 求 及 其 定 义 域 与 值 域
解题思路:
例 题 : 设 , , 则

例 题 : 设 , 则
解析:注意命题的包装,

注意:
绝 对 值 的 关 键 在 于 内 部 表 达 式 的 符 号 , 当 时 即 , 这 是 绝 对 值 从 正 变 负 的 临 界 点 因 此 , 数 轴 分 割 为 两 个 区 间 : 绝 对 值 保 持 原 数 值 绝 对 值 取 相 反 数
几何向量
- 曲线、直线、曲面、平面、空间提都是由点构成的,换句话说就都是点的集合
- 3个不共线的点可以确定一个平面
- 若一条直线的两个点都在一个平面内,则这条直线在这个平面内
- 若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则它们有且仅有一条过该点的交线
- 若直线L1平行于L2,L2平行于L3,那么就可以得出L1平行
推论1:一条直线及直线外的1点可以确定一个平面
推论2:2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
推论3:2条平行直线确定一个平面
- 三维空间中的点有3个自由度,x,y,z,对点p(x,y,z)若不加以约束,P可以出现在三位空间的任意地方
空间几何体
多面体、旋转体
柱体体积 V=sh
锥体体积 =
球体表面积
球体体积积
向量
三角函数
给定一个三角形:
基于上述关系,我们可以推出三角恒等式:
任意三角函数均已
诱导公式
和角公式
倍角公式
三角有理积分常用的公式
余弦定理
正弦定理
同角关系
万能公式
辅助角公式
例题
用 万 能 公 式 化 简
反三角函数
例题2:
,

数列
- 等差数列:
- 递推公式:
- 通项公式:
- 前n项和:
- 递推公式:
- 等比数列
- 递推公式:
- 通项公式:
- 前n项和:
, ,
- 递推公式:
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数学证明的方法,通常被用于证明某个命题在自然数范围内成立,其一般步骤如下:
第一步:验证n取第一个自然数时成立
第二步:假设n=k时成立,然后以验证的条件和假设的条件作为论证的依据进行推导,在接下来的推导过程中推导处理在n=k+1时假设的原式成立
最后一步总结表述
例题
证 明 :
例题2:
设 , , 证 明 数 列 是 单 调 递 减 的 数 列
另一种解题思路
参考资料
普林斯顿微积分读本
维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