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本文要点:
-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经济学的十大基本原理
- 权衡取舍
- 机会成本
- 人在理性下考虑的边际量
- 人对激励下的反应
- 贸易的基本影响
-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
- 政府的干预引导
- 国民生活水平与生产率的关系
- 通货膨胀
- 社会通胀与失业的关系
- 破窗谬论
1.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是生活中相互交易的人所组成的群体,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如何管理稀缺性资源的一门学科。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特定市场上相互交易。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
2. 经济学的十大基本原理
2.1权衡取舍
在资源的分配上会面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例如要求企业减少污染,那么就会增加生产物品与服务的成本。污染管制会带来的健康水平提高。但代价就是企业赚取的利润少了,支付的工资低了,收取的价格高了。另一种社会面临的权衡取舍即是在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获取的最大利益(效率)和将利益平均的分配给社会成员之间(平等),还有一种权衡取舍即是电车难题,这里就不做过多的阐述了。
2.2机会成本
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时,应道意识到每一种可能的行动所带来的机会成本。例如大学生去打暑假工,货币机会成本就是他失去了打暑假工带来的收入。非货币性机会成本就是,他失去了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2.3人在理性下考虑的边际量
经济学家通常都是假设人是理性的,因此在可用的机会为既定的条件下,理性的人会尽最大努力去实现目标。
当然,你也知道现实情况下,人往往有时候是非理性的,比如穿着婚纱砸锅卖铁也要去看某某人的演唱会….
2.4人对激励下的反应
激励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理性的人通常会比较成本与收益做出决策,所以他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2.5贸易的基本影响
贸易可以使得各自专注于擅长的领域,人们可以通过较低成本的方式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
2.6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
计划经济在国家运行的假设前提是,政府官员能够最佳地配置经济中的稀缺资源。这些中央计划者决定,生产什么物品与服务、生产多少,以及谁能生产和消费这些物品与服务。支撑计划经济的理论是,只有政府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福利的方式组织经济活动。这种制度的弊端显然易见,政府官员拥有绝对自由的物质供给分配的权力,也是滋生腐败温床的根本原因。
在市场经济中,中央计划者的决策被千百万企业家和家庭的决策所取代。企业决定雇佣谁和生产什么。家庭决定为哪家企业工作,以及用自己的收入购买什么。这些企业和家庭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价格和利己引导着他们的决策。亚当斯密提到的“看不见的手”,指的就是用来指引经济活动的价格。在任何一个市场上,当买者决定需求多少时,他们盯着价格。当卖者决定供给多少时,他们也盯着价格。作为买者与卖者决策的结果,市场价格即反映了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也反映了生产该物品的社会成本。买卖双方会达成某种结果,该结果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实现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亚当斯密的观点中有一个重要的推论:当政府阻止价格根据供给情况自发调整时,它就限制住了“看不见的手”(价格)对组成经济的千百万家庭和企业的决策进行协调的能力。这个推论解释了为什么税收对资源配置有不利的影响:由于税收扭曲的价格,从而也扭曲了家庭和企业的决策。这个推论还解释了像租金控制这类之间控制价格的政策所引起的巨大危害。并且还解释了为什么计划经济会失败的原因。因为价格不是在市场决定的,而是中央计划者规定的。这些中央计划者在体制内有国家财政拨款为他们提供生活保障,他们缺乏关于消费者爱好和生产者成本的必要信息,而在市场经济中这些信息都反映在价格上。中央计划者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光把“看不见的手”绑起来,并且拥有特权可以强行扭曲、干涉市场的定价和供给规则。
2.7政府的干预引导
既然“看不见的手”如此伟大,为什么还需要政府呢?因为只有在政府实施规则并维持对市场经济至关重要的制度时“看不见的手”才能发挥它的作用。政府干预经济并改变人们自己选择的资源配置的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与平等,即达成市场有效地配置资源的情况。但情况并不总是能够如此,例如市场失灵,指的就是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市场失灵一般情况下有两种原因:第一种则是外部性,例如生产所带来的污染,引起的人们健康的问题,市场本身并不能将这种成本考虑在内。第二种则是市场势力,它指的是单个人或者组织,不适当的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
实际上,许多公共的福利政策,正是市场干预的结果,例如所得税和福利制度所带来的社会财富二次分配,目的就是实现更平等的经济福利分配。但有时候所设计的政策只有利于政治上有权势的人。因此我们可以用是否会不适当的干预市场价格的导向出发,基于此来判断政府的决策是否正确。
2.8国民生活水平与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率可以用来解释各国之间和不同时期生活水平的巨大差距,生产率的差别即每一个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服务数量的差别。
2.9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总水平的上升,高速通胀会让社会付出各种成本,所以世界各国的经济政策制定者都把保持低通胀作为目标之一。
通货膨胀与货币量的迅速增长是相关的,同理低通胀与货币的缓慢增长也是相关的。
2.10社会通胀与失业的关系
物价水平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货币量增加的结果,而在短期内增加货币,可以带来增加对物品与服务的需求,从而引起企业提高物价,鼓励企业雇佣更多工人,雇佣更多的人又意味着更少的失业,并生产更多物品与服务。因此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具有一种权衡取舍的关系;
经济周期是用生产的物品与服务或雇佣的人数来衡量的,决策者在运用各种政策工具时,可以利用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这种短期权衡取舍关系。决策者可以用过改变政策支出量,税收量和发行的货币量来影响对物品和服务的总需求,需求的变动反过来又影响经济在短期中所经历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的组合。
特殊情况:
在2008年和2009年的时候,美国由于住房市场的不良拖欠引起的金融体系的问题扩散到经济的其它部分,从而引起了收入下降和失业激增。决策者的反应是以各种方式增加物品和服务的总需求,比如奥巴马总统采取的首要措施是包含减税和增加政府支出的一揽子计划,同时,美联储也增加货币供给。这些政策的首要目标是减少失业,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政策也可能引起过高的通胀水平。
在2024年的时候,中国央行注入2.5万亿资金进入股市,是非常特殊且不常见的货币政策工具,这种操作类似于中央银行直接干预资本市场,以支持股票价格和进入市场的稳定。央行向股市注入资金可能出于如下几个目的:
第一,防止金融市场崩盘。当股价大幅下跌可能会引发系统性的金融危机时,央行可能采取干预措施,提高市场信心。
第二,振奋市场信心,股市的表现通常是经济健康状况的指标之一,通过直接注资,央行可以刺激投资者信心,带通其他市场参与者积极参与,避免踩踏式的抛售潮。
第三,避免财富效应恶化,股市暴跌会影响消费者信心和消费行为,进而拖累实体经济。
第四,支持特定企业或行业,如果这些企业或行业的下跌,可能会对经济造成严重影响,那么央行可能采取措施支持这些公司的股票。
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可以使得股票反弹或稳定,提高企业的估值和融资能力,刺激投资者情绪。但仍存在长期风险,例如资源配置扭曲,央行资金进入股市可能会使得市场价格偏离基本面,削弱市场发现真实价值的功能。大量流动性注入可能会引发股市过热,形成资产泡沫,一旦央行退出,这些泡沫可能会迅速破裂。另外股市的主要受益者是持有股票的投资者,而非普通消费者或低收入人群,这些人反而会面临通胀的压力。其次,如果央行过多干预资本市场,其政策目标可能偏离货币政策的初衷,影响其长期的公信力。
3.破窗谬论
指的是一个人的窗户被打破,人将不得不花钱来修理窗户,而他又将把增加的收入用于支出,这又增加了其他卖者的收入。以此类推,支出链将以乘数扩大,并带来更高的收入,如果打破的窗户足够多,那么它很可能带来一轮新的经济繁荣。
这显然是一个谬论,破窗并没有创造新的活动,而只是创造了不同的活动。当一项政府的项目就其自身价值而言并不正确,但却能带来就业机会,此时创造或保持工作岗位成为主要目标,此时就可以说这是破窗谬论或工作岗位计算谬论。当我们发现劳动市场供求不一致时,我们偶尔会遇到一些困境,但这也是暂时性的,不要成为卢德派分子,去破坏机器。也不要成为一个保护主义者,企图在大城市里面种香蕉。
4.参考文献
微观经济学第八版-曼昆